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新希望!李旺林教授团队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刊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为此,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近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李旺林教授团队,凭借扎实的科研实力,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Neutrophil-Mimicking Nanomedicine Eliminates Tumor Intracellular Bacteria and Enhances Chemotherapy on Liver Metastasis of Colorectal Cancer》(影响因子17.5,JCRQ1区)。这一成果不仅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方向,同时也是目前我院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术论文,实现了新突破。

文献题目:模拟中性粒细胞的纳米药物消除肿瘤细胞内细菌并增强化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
以临床痛点为导向,聚焦科研攻关新方向
80%-90%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初诊时已无法进行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化疗耐药与肿瘤扩散严重制约着治疗效果。
为深入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并探索潜在的治疗方法,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肿瘤微环境中被忽视的“隐形推手”——具核梭杆菌(Fn)。
通过大量的临床样本分析与实验研究,团队精准揭示出Fn通过侵入肿瘤细胞、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MT)、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从而加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核心机制,为靶向治疗找到了关键的“靶心”。
研究中,团队与国家癌症中心等顶尖机构深度协作,创新研发出“中性粒细胞仿生纳米药物(NM@PLGA-MTI-OXA)”。这种药物以PLGA纳米颗粒为载体,包裹甲硝唑(MTI)与奥沙利铂(OXA),外覆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膜,借助中性粒细胞对炎症肿瘤部位的天然趋化性,实现“细菌-肿瘤”双重靶向。
这一“生物伪装”设计,显著提高了纳米药物被肿瘤细胞的摄取效率,有效解决了传统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化疗药物靶向性差的临床痛点。

基础研究赋能临床实践,带来诊疗新希望
该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原创性和前瞻性的临床价值。在疗效上,动物模型中,“中性粒细胞仿生纳米药物”使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抑制率高达93.75%,肿瘤内Fn几乎被完全清除,且不影响肠道共生菌群平衡,为患者带来了低副作用、高疗效的治疗新可能。
在机制上,首次证实Fn诱导的EMT逆转与免疫微环境重塑是增强化疗疗效的关键,为“抗菌-抗癌”协同治疗提供了全新理论依据,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在转化潜力方面,纳米药物的低毒性、高靶向性,为临床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打破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困局”。
李旺林院长表示,此篇论文的发表,是我院科研实力再提升的重要标志,也为后续开展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未来,医院将持续加强临床研究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科研与临床互促互进,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健康科普知多点
结直肠癌为什么会转移到肝脏?
一般来说,早期结直肠癌症状并不明显,常常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肠胃问题,比如腹泻、便秘、腹痛等。如果没有及时检查和治疗,癌细胞就有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器官。由于肝脏是结直肠静脉血流的汇集地,且其微环境为癌细胞定植提供了条件,因此肝脏成为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结直肠癌肝转移可以治疗吗?
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来说,早期发现肝转移并进行干预极其重要。定期检查和及时就医是预防癌症进一步扩散的最佳措施。
发现结直肠癌肝转移后,需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通过MDT(多学科讨论)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综合应用手术、射频、化疗、靶向治疗、放疗等手段,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李旺林主任医师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消化病学科)学科带头人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消化病学科)学科带头人,广州市花都医学研究所所长;原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大外科主任兼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广州消化疾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兼消化外科组组长。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克利夫兰医疗中心访问学者,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广州市卫健委优秀人才,广州市卫生局局管优秀专家。
长期致力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和科研工作,精通胃肠外科的基本理论,掌握胃肠道疾病、微创外科前沿技术。首次在结直肠癌中发现了FHIT基因的缺失位点,首先提出肠道细菌是肠道炎症恢复的必要因素。大力推动广州结直肠癌的早筛早诊和早治,完成广东省最大宗结直肠癌筛查病例数。推进建立了医疗机构-市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网络早期筛查的广州模式。擅长于结直肠癌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尤其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在国内较早进行单孔腹腔镜和单孔+1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探索,国际上最早进行双手套单孔taTME手术探索,并自主创新性地提出简易taTME手术,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保肛率,明显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学术任职: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生态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营养与代谢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结直肠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微创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结直肠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结直肠癌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医学会普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医师协会普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医学会胃肠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医学会腔镜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任《中华炎性肠病杂志》编委,《广州医药》编委,《Annal of 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Surgery》客座编委,《Journal of Nutritional Oncology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实用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学术科研:主要研究方向是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炎症的关系研究。主持国家省市各类课题20余项,迄今发表SCI等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40余篇。主编《肿瘤微生态学》专著一部,参编专著四部,参与国家级指南制作五部。获得广东省医学科学一等奖一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出诊时间:每周一下午
文、图|王沫依 吴嘉敏 赖永港
编辑: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