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维权有“靠山”,开平法院以司法之力守护“夕阳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用心用情解决好老年群体的操心事、烦心事,是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开平法院苍城法庭聚焦日益凸显的老年人维权难题,精准发力,畅通渠道,以司法之力守护最美“夕阳红”。
十年困局一朝破 抽丝剥茧护权益
“余法官,您真是为我们老年人撑腰的好法官!”近日,苍城法庭余小红法官收到了来自74岁王先生赠送的一面锦旗,上面绣着“公正执法 热心为民”。这面锦旗背后,是一场跨越十年的合同纠纷维权“攻坚战”。

苍城法庭收到一面锦旗。 受访者 供图
时间回溯到2015年,王先生经朋友介绍,与被告签订投资意向书,出资10万元购买其名下某公司的原始股。合同明确约定,若一年内该公司未能成功挂牌“E板”,被告需全额退还投资款及12%的年化利息。然而,目标公司上市失败后,被告却并未履行退款承诺。经王先生多次催讨,被告仅退还了2.6万元,剩余7.4万元以“未收取原告投资款”为由拒绝支付。
走投无路的王先生无奈之下选择诉诸法律,案件便到了余小红手中。翻阅卷宗,余小红立刻意识到此案的棘手之处:合同签订已近十年,时间久远,更关键的是,当初牵线搭桥的核心中间人——王先生朋友也已失联多年,无法通知其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以查明事实。
十年悬案,关键证人“消失”,证据链似乎摇摇欲坠,王先生急得寝食难安。面对重重困境,余小红没有退缩,她深知真相往往藏在细节深处。仔细梳理案件脉络,余小红锁定核心争议——10万元投资款是否实际支付?
在缺少关键中间人证言的情况下,余小红抽丝剥茧,重点审查了合同条款中明确记载的“兹确认上述投资人已经实缴投资款项共计人民币壹拾万元整”及被告签名,并详细核验了王先生提供的银行转账记录。经过严谨论证,法庭认定被告已实际收取10万元投资款的事实具有高度盖然性。最终,依法支持了王先生解除合同、退回投资款的诉求,为这桩困扰老人十年的烦心事画上了公正的句号。
八旬翁讨薪遇阻 法庭高效解忧愁
“法官同志,这可怎么办啊?我的血汗钱还能要回来吗?”年近八旬的劳阿伯佝偻着背,揣着皱巴巴的工资单走进法庭,满脸愁容。
原来,劳阿伯被拖欠了工资,却因超龄在仲裁环节遇阻,辗转之下来到苍城法庭求助。

劳阿伯来到苍城法庭求助。 受访者 供图
法官助理仔细查看材料后,敏锐地注意到一个关键点:涉事企业目前营业状况良好,是具备支付欠薪能力的!这为快速化解劳阿伯心头的“疙瘩”提供了可能。法官助理第一时间联系涉事公司,耐心释法明理,清晰阐明其中的法律关系:“老人家一把年纪还在辛苦工作,拖欠工资不仅寒了人心,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公司还可能面临保全风险,得不偿失啊。”
一番推心置腹的沟通后,公司经理当即拍板:“马上办!”并致电劳阿伯,告知当天下午即可到公司领工资。挂掉电话的劳阿伯激动得直抹眼泪,向法官助理竖起了大拇指:“还以为这钱要打水漂了,没想到你们几个小时就帮我解决了,太感谢了!”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涉老纠纷的“燃点”愈发多元:投资被骗、赡养缺位、劳务欠薪、保健品陷阱……苍城法庭深刻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始终将老年人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今年以来,受理的老年人起诉案件均通过调解或判决等方式顺利解决,切实维护了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下一步,开平法院不仅将立足审判职能,在案件审理中为老年人撑起法律保护伞,更着眼长远,充分利用法官工作室、法治长廊等前沿阵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人权益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不断织密老年人权益保障网,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增添温暖厚重的法治底色。
南方+记者 申红洲
通讯员 余小红 路品 杨淑雯
【作者】 申红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