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沙场村:从“靠天吃饭”到“四季丰收”
走进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一座座银白色的日光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片波光粼粼的“银色海洋”。这里曾是毛乌素沙漠边缘的“苦瘠之地”,风沙肆虐,土地盐碱沙化严重,村民们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然而,十年间,沙场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探索“茬口经济”,实现了从“沙地荒原”到“致富沃土”的华丽转身。如今,“春种瓜,秋栽椒”的轮作模式让这片土地全年无闲,效益翻番,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定边县沙场村
从“苦瘠之地”到“银色海洋”
十年前,沙场村的921名村民面对的是全村6.8万亩贫瘠的沙地。“种啥啥不长,一场风沙就能把庄稼全埋了。”村民李志红回忆道。那时候,村民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往往因风沙侵袭或土壤贫瘠而颗粒无收,许多人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
转机出现在2015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沙场村开始尝试发展设施农业,通过“铺土改沙”的方式改良土壤,并建起了首批69座日光大棚。村民们半信半疑地种下了第一茬西瓜,没想到当年就创下了70万元的产值。这一成功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短短几个月内,大棚数量激增至420座,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种植行列。

沙场村大棚

沙场村香瓜喜获丰收 卢云云摄
“春瓜秋椒”模式:一年两茬,效益翻番
沙场村的设施农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关键在于科学的“茬口经济”模式。每年春季,村民们种植西瓜和香瓜,夏季收获后,立即整地移栽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实现“春瓜秋椒”无缝衔接。这种轮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让村民们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李志红如今经营着20座大棚,他算了一笔账:“一茬西瓜加一茬辣椒,每座大棚年收入接近2万元,20座大棚就是40万元。”像他这样的种植户在沙场村不在少数,目前全村已建成1282座日光大棚,年总产值达1600万元,50余户村民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村民李志红正在进行辣椒移栽 卢云云摄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致富密码
沙场村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农户只需专心种植。
如今,沙场村建成了全县首个集体经济香瓜育苗基地,年培育优质种苗110万株,为农户节约成本25.64万元,同时村集体年收入突破40万元。红柳沟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李海燕介绍:“我们不仅解决了农户的种苗问题,还逐步完善了产业链,未来将打造集育苗、种植、刷浆于一体的香瓜产业体系,让‘沙场香瓜’走向全国。”

设施农业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沙场村的蜕变是定边县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通过政策扶持、科技驱动和产业联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种植,目前全县已建成日光温室7030亩、塑料大棚2.43万亩,形成了涵盖瓜果、蔬菜、食用菌等多品类的设施农业体系。

村民们打包沙场香瓜进行销售 卢云云摄

沙场香瓜喜获丰收 卢云云摄
曾经的沙地如今变成了“聚宝盆”,村民们的收入增长了5倍,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895元。走在沙场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有的在移栽辣椒苗,有的在给瓜秧浇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对于未来的发展,沙场村有着更宏伟的蓝图。李海燕表示,下一步将建设全县最大的香瓜种苗供应中心,并推动深加工产业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我们要让沙场的瓜果蔬菜走进更多城市,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甜美滋味。”
从“靠天吃饭”到“大棚致富”,沙场村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这片曾经的“苦瘠之地”,如今正以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潜力,描绘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卢云云 康孝桃)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