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年凝视:在长安,将我嵌入这幅“上林图”

我时常站在神禾原上眺望,眼前是长安区拔节生长的新貌,身后是西京学院三十余年来深深扎下的根脉。二十二载光阴如流水般从指缝间淌过,我从背着行囊、茫然四顾的青涩学子,成长为校园建设的一份子,仿佛命运的纤绳早已将我与这片土地紧紧系在了一起,再难割舍。

2003年的秋天,我第一次踏上这片位于秦岭北麓的校园。那时的长安,淳朴与简单中裹着几分乡土气息。校门外的道路狭窄而安静,仅容两车交错。路两边的庄稼地随着季节变换着颜色,春日是青青麦苗,秋日便是金黄稻浪,总能闻到泥土和植物特有的清香。柳枝低垂,在风里沙沙作响,偶有老乡赶着羊群自西边坡上慢悠悠走过,留下一串清脆的铃铛声。除了215路和229路公交车定时从校门口始发,更多时候,是靠私人中巴吆喝着拉客,售票员探出半个身子,用浓重的长安口音喊着“韦曲、韦曲,走不走”。从原上向北望,西安城的轮廓在天边隐约可见,大雁塔寂然矗立,如一枚沉默的印章,盖住了流逝的时间。那时的我,如同一个局外的看画人,尚不知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这幅画卷中浅浅的一笔。

而西京学院,就立在这原野与阡陌之中,像一颗刚刚破土的种子——没有人能预料,它日后会伸展出怎样挺拔的枝干。

这一切的源头,还要回溯到1994年,那是一个万物萌发、百业待兴的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经济建设对人才提出迫切需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像一缕春风,催生了社会力量办学的遍地新芽。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节拍中,任万钧先生以知天命之年的勇气,毅然决然地迈上民办教育事业的拓荒之旅。

没有校舍、缺少师资、资金匮乏——真正的“三无”起步。但创业团队硬是凭着“挑战极限”的劲头,三年建成三百余亩校园、十一万平方米校舍。那是一段“塑料棚下指挥、吊瓶针旁调度”的日子。举办者任万钧老校长在工地奔走、板房过夜的身影,至今仍刻在西京人的记忆里。他曾在一次开学典礼上动情哽咽:“那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对教育事业的信念。桌椅是教职工自己扛进教室、宿舍的,老师领的是白条工资,但没有一个人后退。”

正是在这种筚路蓝缕的艰辛中,学校的奠基者们却从未忘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尤为可贵的是,学校从诞生之初,就将党的领导深深融入办学基因。2000年3月,西京学院率先成立党委,成为全国最早建立党组织体系的民办高校之一。党委不是虚设,更不是门面,董事会决策重大事项,必经党委前置研究,“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确保了办学方向旗帜不偏、道路不移。校长任芳带头上思政课、讲政策、讲精神;党员徽章别在胸前,更亮在育人一线。这种“红色引擎”始终是西京发展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无论是汶川、玉树地震时的紧急驰援,还是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冲锋在前,西京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那面在西京园里飘扬的党旗,烙印在每一位亲历者的心中,鲜艳如初。

长安自古为上林苑所在,千年文脉绵延不绝。“汉赋第一大家”司马相如笔下的《上林赋》极写其山河壮丽、物阜民丰。这片土地同样滋养了现当代文学的深厚传统——著名作家柳青曾在长安皇甫村扎根14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为人民树碑立传,呕心沥血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鸿篇巨制《创业史》。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赤子之心与赤诚情怀,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西京学院扎根脚下、实干创业的精神品格。

2001年,西京学院新校区破土动工

时光流转,2001年,学校迁址神禾原。从破土动工到首批学生入驻,仅仅用了160天。这不仅是西京速度的体现,更是长安区积极优化布局、支持高校落地、发展高教产业的生动写照。昔日的长安,还远非今日高楼林立、地铁纵横的模样,但西京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东门和小西门仅有的两个村子因学生的聚集变得异常热闹,饭店、商店、服装店、网吧林立,被大家唤作“小香港”。远望西京校园,竟如布达拉宫般巍然屹立于神禾原顶,气度庄严。

2002年从西京学院图书馆瞭望长安城区

2002年,长安撤县设区,掀开了融入大西安、加速城市化的新征程。时隔一年,我收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潇潇秋雨中,我走进了校园,求学的新程就此悄然开始。彼时的校园已初具规模,虽然周边还多是农田村落,但自习室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熄,实训厂房里总有忙碌的身影。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莫过于图书馆二楼的期刊阅览室,那里有最新的学术杂志和专业书籍,更有一片宁静求知的氛围。每到期末,圆形自习室一座难求,很多同学天没亮就赶来占座,除了吃饭,一待就是一整天。锅炉房的开水师傅总是默默守候,无论寒暑,准时送来热水,那一杯杯暖意,跨越漫长年月,依然温热在许多人的青春里……

2002年的西京学院

2005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西京学院。从这一年起,学校的发展重心开始从“铺摊子、扩规模”转向“练内功、提质量”。“平原建高原,高原建高楼”——这是当时学校提出的发展意象,背后是人才工程、学科布局的扎实迈进。

青春的岁月步履匆匆,三年求学时光如白驹过隙。2006年4月,在经过层层选拔后,我留在学校宣传部门工作,开始了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身份转变。

最让我自豪的是2011年。10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一则令所有西京人振奋不已的消息:自即日起,西京学院等5所民办院校首次获准招收硕士研究生。由此开创了民办高校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先河,也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央视点评指出:这5所民办院校培养的都是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是当地发展所急需的专业,同时也是学校最优势的专业之一。喜讯传来,许多老师眼角湿润。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这条路背后是多少次挑灯夜战、多少回论证打磨、多少人的默默付出。民办高校也能培养硕士——西京人用实干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进入新时代,西安迈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阶段,长安区作为大学城和新科教文化核心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伴随着学校的成长,长安也在剧变。低矮的民房被现代化住宅小区取代,泥泞村道拓展为双向四车道柏油马路。地铁2号线、15号线如城市动脉般贯通,将大学城与市中心紧密相连。神禾原上不再荒寂,十余所高校星罗棋布,近三十万师生于此汇聚。湿地公园、城市运动公园、中央公园绿意绵延,昔日阡陌田野,一跃成为西安最具活力的创新策源地和文教新高地。

为全力打造科创高地、产业强区、宜居之城,长安区谋划打造环大学创新街区,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推动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为高校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舞台。这幅以科教创新为底色的现代“上林图”,既承续了盛世王朝上林苑的宏大气象,更注入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在这片涌动着创新活力、承载着国家战略的热土上,西京学院迎来内涵发展的加速期。2013年,任芳校长带领学校开启“二次创业”,明确提出建设“有使命、有远见、有智慧的大学”。学校的发展战略与陕西省、西安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部署同频共振。学科建设被摆在龙头位置——我们整合形成工科、经管、现代艺术三大专业群,对接陕西支柱产业需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入教学改革,按工程认证标准升级传统工科;增设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金融科技等前沿专业。一批银龄教授的加入,为年轻教师带来严谨学风与宝贵经验。

科研工作逐步从跟跑转向并跑、领跑。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重点实验室、西安市先进光电子材料与能源转换器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相继落地。这些平台的集聚效应,既印证了学校在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能力,也承载着省市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带来的强劲升力。我们的研究不仅瞄准学术前沿,更全力服务国家与区域重大需求:在可控中子源关键技术研发上达国内领先,填补领域空白。参与“张靖皋长江大桥”“引汉济渭”“东庄水库”等重大工程;攻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电子对抗等领域“卡脖子”技术;突破新型显示材料瓶颈。尤为振奋的是,2024年学校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主办的《Battery Energy》影响因子突破9……这些不仅是学术上的里程碑,更是西京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参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证明,刷新了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新高度。

所有辉煌的成就,其源头活水无不来自于人。正是坚定不移的“人才强校”战略,为这一切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学校积极响应陕西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号召,领导带队赴海内外招贤引才,出台“特区”政策,建设人才公寓,开办附属中小学,解决子女入学难题……一批优秀博士、青年学者选择西京、扎根西京,在这里实现学术报国的理想。

而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始终是立德树人。学校提出“价值引领,优势成长”的理念,构建起“学院+书院+孵化”的育人空间,推行“三个天天”行为养成计划,开展“知礼行孝”感恩教育。我们邀请劳模工匠走进校园,组织学生下乡支教、电商助农;注册志愿者超过2.4万人,服务时长累计287万小时。见证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坚定理想、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我深深感到——教育最美的样子,莫过于此。

更令我深深触动的,是那一批批从西京走出的学子们——他们如种子般撒向广袤的祖国大地,在各行各业扎根生长、绚烂绽放: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凌云放弃城市工作回乡搞养殖,带领乡邻脱贫致富;付斌斌致力于科技创新,成长为陕西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张培彦创办“每一天便利店”,服务百姓民生;常雅倩远赴西藏,在雪域高原默默奉献,被评为自治区“优秀驻村干部”……他们是西京的骄傲,也是新时代青年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深刻诠释。他们脚步不同,却同样坚定,成为西京育人初心最真实的回响。

现在,每年5月的校友节,成群结队的校友从四面八方风尘仆仆赶回母校。他们看望当年的师长,坐进曾经上课的教室,走走住过的旧宿舍,共同忆念那些年闪耀而朴素的青春年华。

他们并肩于梧桐树下,走过的仿佛是倒流的时光。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最美的回报,从来不是头顶耀眼的外在光环,而是这样一场场跨越山海的奔赴,是岁月偷不走的热泪,冲不散的师生情,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动容。他们望向母校的眼神,一如当年;而母校,永远是他们青春最忠实的守护者。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西京人正在书写新的篇章。我们深知,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不仅要传承知识,更要启迪智慧、塑造灵魂。

近年来,学校视野愈加开阔,国际化办学步伐稳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引进海外博士师资,与新加坡、英国、法国等国高校合作,推进学生交换与联合培养,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看到不同肤色的学生在校园交流讨论,在书法课挥毫、在食堂学拉面,我感受到的是文明互鉴的温暖,是教育联通世界的力量。

今日的长安,科教兴盛、群贤毕至,俨然一幅新时代的“上林图”正在神禾原上徐徐铺展。西京学院正如这幅画卷中一座拔地而起的学术宫阙,与周边高校群落共同构成新时代科教文化的“上林胜景”。

2025年的西京学院

回首来时路,沧桑巨变。三十年前,西京学院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破土而出;三十年来,西京人风雨兼程,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从租地办学到拥有千亩校园,从非学历培训到培养硕士研究生,从籍籍无名到综合排名位居全国民办高校前列——这是一代代西京人用“无私奉献、挑战极限”的精神铸就的历史。这种精神气质,与柳青所秉持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的深刻洞察异曲同工,都在于对关键选择的执着与投入。

学校的成长轨迹,与国家和地方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同声相应,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开拓进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正如盛世“上林”,既需苑囿之广,更求英才之盛,西京学院恰是这幅新时代“上林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有幸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将人生最宝贵的二十二年融入这片热土,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共成长。

如今,我从曾经的凝视者,变为了画中人。每当夕阳西下,我依然喜欢在原上走走。看秦岭苍茫依旧,听潏河水声潺潺,身边却已是楼宇林立、书声琅琅。这片土地,见证了一所大学的崛起,更折射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现代化的恢弘长卷。

这不再是“荡荡乎八川分流”的皇家苑囿,而是“浩浩哉百舸争流”的教化之地,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共生共荣、教育与科技蓬勃发展,交织辉映。

今日的西京学院,风景如画。阳光轻柔地洒在错落有致的建筑上,碧波荡漾的湖水泛起涟漪,书香与花香萦绕每一个角落,将这一切美好温柔地揽入怀中。

教育的故事从未停止,西京人的奋斗仍在继续,因为我们知道,每一颗种子的未来,都是森林。

(西京学院 尚磊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