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评│坐地铁可办事,“服务找人”有何深意?

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章平周(资深时评员)

9月2日,轨道交通3号线市政务中心站站厅内,在工作人员指引下,24岁的市民胡铮很快完成驾驶员自助体检。“真好,上班途中就把问题解决了。”当天,全省首个“市事通政务服务便民驿站”在市政务中心站上线。今后,社保、医保、不动产、医疗广告审核……这些高频政务服务,乘地铁就能轻松办理。(9月3日《合肥晚报》)

9月2日,在合肥地铁3号线市政务中心站,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市事通政务服务便民驿站”可办理的业务。

众所周知,地铁方便快捷,是市民上下班首选的交通工具,在等车候车的间隙,顺便办理社保、医保等常见的事务,给市民带来的方便不言而喻。

坐地铁可办事,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背后有何深意?

政务服务走出大厅,将办事场景嵌入人流量集中的地铁站点,直击“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民生痛点,体现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服务温度。

9月2日,在合肥地铁3号线市政务中心站,市民在智能自助终端办理业务。

城市精细化治理,不在于“大而全”的堆砌,而在于“小而准”的嵌入。传统政务服务常受限于“朝九晚五”的时间壁垒与“集中办公”的空间约束,导致上班族办事需请假、老年人奔波多跑路。目前,“市事通政务服务便民驿站”自助办理区的5台智能终端已覆盖人社、医保、不动产、综合服务及驾驶人自助拍照体检等高频事项,全面贴合市民日常办事需求。

“简直太方便了,没想到咱们这个自助办理区有这么多服务内容,今后办事再也不用跑那么远排队了。”看着手里刚打印完毕的医保资料,郭翔宇难掩兴奋。

“不用再跑远路排队”,其背后是服务供给从“固定点位”向“流动场景”的转变,政务服务融入市民日常出行链,实现了“碎片化时间”与“高频需求”的高效匹配。

在人口流动加速、需求碎片化的现代城市中,服务的价值不只取决于资源存量,更在于能否精准嵌入群众生活场景,真正解决用得上、用得好的问题。“市事通政务服务便民驿站”通过联合轨道交通、人社、医保等多单位协同推进,每月“业务答疑活动”等,不仅让市民用得上,更用得好。

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背后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理念的转变。当政务服务不再局限于政务大厅,而是延伸至地铁站等生活场景,本质是城市治理理念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的转变。

“市事通政务服务便民驿站”设置等候休息区、配备服务百宝箱,细微之处彰显人文关怀。

政务服务从“好看”走向“好用”,需多一些换位思考的自觉、百姓视角的体察,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始终瞄准群众办事的难点痛点堵点,服务因需、因时而变,如此,才能把服务真正落到群众心坎上。

地铁穿梭的是人流,便民驿站承载的是民心。

全省首个“市事通政务服务便民驿站”上线,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新的范例。唯有让服务主动贴近群众、精准匹配需求,才能让治理的温度直抵人心,让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港湾。

合报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投稿邮箱:zhufy@hf365.com,5945442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