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特产开私房菜,村民端上“旅游饭”
盛夏时节,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的池塘里荷风送香。这个如今与“网红打卡”“旅游目的地”“夏日必去”等热词紧密相连的美丽乡村,谁能想到曾是省定贫困村。巨变背后,凝聚着65岁村党总支书记阮蔼宜的不懈付出。
2020年,为破解下屯村党组织薄弱、集体经济空壳、人居环境落后等难题,义合镇党委与省审计厅工作队共同举荐阮蔼宜担任下屯村党总支书记。
她坦言:“党中央重视老区发展,我不能让家乡错过这班车。”未与家人细商,这名从农村走出的老干部毅然返乡。
让乡亲看到实惠,感受到变化
刚回村时,阮蔼宜便明白,乡村建设不能单打独斗。要动员村民参与支持乡村建设,不能眼高手低,得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她从村民最关心的民生小事入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凝聚人心。
“要让乡亲们看到实惠,感受到变化!”为此,她首先创设“健康红包”,每年春节发放给80岁以上老人每人200元;首创大学生奖学金制度,邀请学子与家长座谈。
2020年底村“两委”换届之际,阮蔼宜深入实施“头雁、雏雁、归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干部,引进有经验的人才担任“强村公司”乡村经理人,积极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阮少湖就是引进人才中的一员。参加工作后,他长期热心志愿服务。回乡后,他组建啸仙故里志愿服务队,针对村里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多的情况,策划了“情暖夕阳、爱心午餐”定期志愿服务,带五保老人、残疾老人及70周岁以上老人每季度开展聚餐,在点滴关怀中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培养信任感。
目前,下屯村“两委”有3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干部,强村公司有2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干部,还成功吸引34名外出人才返乡。
整合村内资源,“村道经济”日渐兴旺
下屯村是人民审计事业奠基人阮啸仙的故乡,红色资源丰富。阮蔼宜和村干部一道活化红色资源,修缮阮啸仙烈士故居、红色审计展陈馆、全国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景点,每年吸引30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与此同时,她着力消除无党员村民小组“空白点”,推动村民小组长党员比例达100%。
下屯村地处东江之畔,既是东源县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也属广东东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为发展文旅产业提供了天然优势。
阮蔼宜带领村干部做好村民思想工作,流转土地,拓宽村道,将昔日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湿地公园,统筹村内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民宿等资源,培育航天丝苗米、兰花等特色农产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啸仙大桥通车后,村里打造的70余亩四季花海年年成为“网红打卡点”。“村道经济”日渐兴旺,村民在家门口支起小摊,卖特产、饮料,开起私房菜,稳稳端上“旅游饭”。
五年来,下屯村逐步构建起集研学、住宿、餐饮、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文旅产业链。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到2024年翻一番,每年带动集体和村民增收超100万元,还成功创建啸仙故里文化旅游国家级3A景区,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等称号。
看着村庄的蝶变,阮蔼宜感慨道:“为家乡做事,我无愧于心。每一点变化,都离不开‘两委’干部和村民的支持。”她记得2021年格桑花海全网“爆红”,村民从最初的怀疑到主动参与,“那一刻我就知道,乡村振兴靠的是众志成城”。
郭雨欢 陈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