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引未来 筑梦襄阳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田伯韬 王斌)7月10日,襄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开发布《“职引未来 筑梦襄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集中帮扶活动方案》,决定利用7、8、9三个月时机,抢抓高校毕业生离校求职关键期,集中力量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招聘会现场送人社政策。通讯员供图

本次活动通过集中开展“六送六促”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集中帮扶活动,推进政策应知尽知、岗位精准对接、就业能力提升、重点群体纾困、自主创业引导、高效便捷服务,力争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覆盖面达95%以上,重点群体政策知晓率达100%,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率达100%,征集发布优质岗位不少于10000个,组织线上线下岗位供需匹配活动不少于50场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不少于5000人次,力争新增留襄、回襄、来襄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8000人以上,其中重点产业就业5000人以上。活动服务对象为2025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往届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招聘需求的各类用人单位。

本次活动内容共为六大板块:“政策礼包”精准送,促红利直达快享。通过编制《襄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服务指南(2025版)》,涵盖人才引进、就创补贴、社保补贴、培训指导、就业见习、权益保障等核心帮扶政策,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广泛推送发放。在“襄阳市人社局官网”和襄阳人社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高校毕业生政策专区”,提供政策查询、服务指导。依托“襄阳人才交流”“襄阳就创”等官方抖音平台,开展不少于8场宣讲直播,重点宣传中央及各地、各部门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军入伍、就业服务、人才补贴等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下政策宣传,开展就业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利用“集链服务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驿站”“青年驿站”“人才夜市”等基层服务网点,组织不少于10场高校毕业生集中的企业、园区、社区面对面宣讲答疑、对接服务活动。

“优质岗位”广泛送,促人岗精准匹配。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集中牵头开发、征集一批本领域本行业优质就业岗位,累计不少于10000个。利用“才聚荆楚·智汇襄阳”“云上聘英”“直播带岗”及人流密集的夜市、商圈,组织200家以上本地重点企业和20家以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不少于50场分行业、分区域、分类别的系列线上线下人岗对接活动,力争“日日有招聘”,提供优质岗位不少于5000个,达成就业意向3000人以上。依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网站、新媒体及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等,集中发布本地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城乡社区就业岗位。与在襄高校建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信息共享机制,为尚未落实就业去向的2025届本地高校毕业生提供“1131”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相关岗位信息与本地高校共享同步推送。继续对接2024届襄阳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建立完善“1131”服务工作台账。利用“邀您襄见”“高校学子访企行”“百县联百校”等载体,开展“人才游·名企行”活动,组织100名以上有意向毕业生参观各县市区重点产业园区、本地龙头企业及文化旅游景点,开展“体验式”岗位精准对接。

“就业指导”贴心送,促能力全面提升。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每周开展1场“职通未来”求职能力实训活动,组织企业参观、跟岗锻炼等体验活动,为毕业生提供简历优化、面试技巧、职场适应、职业规划、形象礼仪等公益培训课程,线上线下同步提供服务4000人以上。在市、县、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大厅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窗口设立“就业指导专家专座”,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咨询服务。按照“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要求,面向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围绕数字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康养托育、新职业等重点领域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通过发布信息征集和毕业生自主申报等方式,力争培训高校毕业生1000人以上。重点面向企业征集就业见习岗位,新增募集高质量见习岗位不少于800个,开展实习见习岗位专场推介3场,为毕业生提升就业实践能力搭建平台。邀请在襄发展良好的优秀校友代表,举办线上线下分享会5场,讲述成长经历,传授求职经验。

“暖心帮扶”重点送,促兜底保障到位。以2025届、2024届本地高校和襄阳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为重点,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建立完善“一人一档”实名制帮扶台账,专人结对帮扶率达100%。除向每名困难毕业生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传、1次职业指导、3-5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或见习机会,对通过市场化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困难毕业生,按规定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进行过渡性安置,对有就业援助需求的困难毕业生实施“阳光就业”一对一援助。

“创业项目”引导送,促创业意愿激发。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通过定向或面向社会发布创业项目信息征集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力争征集有创业意愿毕业生500人以上。为有意愿毕业生提供创业宣传、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政策、创业平台、创业服务等“一条龙”服务,阶段性放宽高校毕业生群体免费入驻孵化器门槛。邀请有意愿毕业生观摩3场大学生创业项目路演活动,以及1场有资金需求、带动就业多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政企银担”交流活动,组织1场优秀大学生创业者宣讲,提升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信心。

“服务保障”高效送,促就创生态优化。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大厅或政务大厅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窗口,提供就业创业、档案查询、落户安居等高频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加大“大学生就业落户安居”“灵活就业”“创业”等一件事推广应用力度,力争办件量环比提升10%以上。除落实“1+7”人才政策外,利用各地人才驿站、青年驿站,为来襄求职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每年累计不超过12天的免费居住服务。组织开展1次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培训贷、虚假招聘、“黑中介”等违法行为,及时查处滥用试用期、不签订劳动合同等乱象,及时发布违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