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八月研学热 博物馆里过暑假
八月的北京,蝉鸣声中涌动着孩子们的求知热情。8月8日,2025北京博物馆季研学月启动仪式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彝伦堂举办。研学月以“博物馆研学 开启求知新旅程”为主题,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活动将贯穿整个8月。“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化研学活动,切实推动博物馆资源与教育资源深度融合,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博物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褚建好说。
研学路线串起京城文化明珠
研学月启动当天,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中轴寻宝 文脉古今”博物馆研学主题游线,引起广泛关注。“中轴寻宝”“鼓韵新声”“古今漫游”3条主题线路如同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中轴寻宝”线路带领青少年穿梭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大红楼、北京皇城艺术馆、王府井工美大厦、北京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在北京城市脊梁上探寻文物瑰宝;“鼓韵新声”线路以北京钟鼓楼为始发点,串联五道营胡同、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游客可在胡同街巷度过博物馆时光;“古今漫游”线路串起正阳门箭楼、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前门大街和国家自然博物馆,带人们感受北京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西城区也提炼出四大主题研学线路,其中既有聚焦世界文化遗产独特魅力的大运河主题和中轴线主题线路,也有感受千年文化风貌的北京城主题线路,更有探寻报国图存精神印记的宣南文化主题线路,人们能在博物馆研学中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这些线路不是简单的景点串联。”褚建好表示,每处节点都设置了互动任务,如在钟鼓楼开展沉浸式剧情研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互动解密”“AR寻宝”等形式,带领孩子们深入领悟中国古人的时间智慧;中国铁道博物馆也开展了“寻宝记”探索之旅研学活动,孩子们可以跟随寻宝图寻找博物馆里的代表性文物,让知识从展柜走进生活。
“我们将集中发布《一张图读懂研学月动作》,详尽介绍博物馆的精彩研学活动。”褚建好介绍,北京市文物局还将组织各博物馆限量发放可集章的“文博护照”,开展“我的博物馆研学”短视频征集活动,并通过“兰知春序”抖音号进行探馆直播。
沉浸式体验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能玩又能学”的博物馆是研学游的热门选择,而沉浸式体验正成为博物馆研学的“新语言”。
8月7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在北大红楼举办“互联护苗2025”主题研学活动,30余名快递、外卖等就业群体子女走进了北大红楼,他们不仅参观了北大红楼图书馆主任室、第二阅览室等6处场景复原展厅,更在百年前北大学子上课的大教室中聆听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馆长杨家毅讲授的“微党课”。
8月8日,北京孔庙大成门前,一群身着汉服的孩子在孔子像前整肃衣冠、提笔敬书“礼”字。这是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集贤学堂的“诗书化育 礼乐养情”传统文化课程的启动仪式。
“这场以‘有礼有序’为主题的成长之旅,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青少年的日常。”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社教部主任燕京介绍,截至目前,“集贤学堂”研学品牌已举办300余场活动,参与者达7278人次。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商王宴会寻宝记”充分展现了博物馆研学的戏剧张力——青铜器在宴会前夕神秘失踪,小探险家们手持“商王密令”,通过纹饰解码、陶范铸造等任务破解谜题。“‘商王宴会寻宝记’旨在激发青少年的探索欲、求知欲,同时增强研学参与感、互动感、情境感,为孩子们带来可参与、可触摸、令人难忘的殷商文化深度体验之旅。”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文创组主管张宁说。
新科技解锁研学新玩法
“快看,鸮尊的眼睛在闪光!”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神兽归来”研学活动现场,12岁的小学生陈明轩正用AI(人工智能)终端扫描展品。伴随设备震动,屏幕弹出纹饰解析动画,他随即录制解说词:“这件商代鸮尊是战神的象征……”这段语音最终被存入他亲手制作的鸮尊有声冰箱贴中。张宁解释:“终端能识别百余件文物,孩子们录制文物讲解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构建知识体系。”
新技术让传统研学焕发新活力。在“趣游大商”研学中,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引入了双端授课设备,老师在授课的同时可将知识推送至学生端,拓展展览内容,使研学场景突破展厅的限制,让学生能更为细致地观察展品细节,补充展览知识点。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一脚油门就能穿越300年。今年暑期,全国首部汽车VR空间大电影《CAR时空·能源觉醒》亮相北京汽车博物馆。以“时空叙事+科技人文”融合视角,借助MR(混合现实)与VR技术,融合空间计算、数字交互技术等前沿科技,打造了一场时空冒险体验之旅——孩子们可以在1889年的巴黎街头围观戴姆勒燃油车和杰纳茨电动车竞赛,在1971年的月球表面跟随阿波罗15号月球车体验“月球驾照”考试……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空中,切身感受汽车文化的魅力。
褚建好强调,博物馆研学要不断创新课程设计,通过“博物馆+演艺”“博物馆+科技”等多种形态,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提升精神素养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课堂。
(中国文华报 记者刘源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