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共筑全球供应链韧性 中国大有可为

7月24日,多名中外专家在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以“合作破局:强化经贸投资,共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主题的对话会上表示,提升全球供应链韧性势在必行,中国在这一进程中大有可为,近期闭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就是中国为世界搭建的重要平台。

提升全球供应链韧性势在必行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舜杰指出,本届链博会共有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机构参展,这就传递出一个明确信息,即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今世界,全球各地的利益相关者仍在积极寻找合作途径,努力将挑战转化为新机遇。通过频繁的国际交流,我们清晰地听到全球对加强供应链合作的呼声。这类合作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优先事项。

在他看来,世界各地的企业正在中国供应链生态系统中寻找新伙伴、新机遇以及新信心。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就进一步提升全球供应链韧性提出五点建议:一,打造高效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全球供应链稳定运行提供更加坚实的外部硬件环境保障;二,坚持开放包容的双多边规则,为全球供应链安全运行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三,制定互利共赢的供应链政策,摒弃保护主义的思维;四,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发展环境,促进全球创新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五,完善普惠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运转。

国际合作对于共筑供应链韧性至关重要

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世贸组织研究院研究员纪文华认为,随着单边限制措施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担忧采取不利于贸易合作的措施,在保护自身的同时损害他国利益,这将进一步扰乱全球供应链。负责任的国家绝不能袖手旁观,任由全球规则受到侵蚀、合作遭到破坏。

纪文华进一步指出,国际经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法律规则、政治互信和制度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供应链的长期稳定,并避免陷入可怕的对抗陷阱。这是全世界必须共同承担的责任。

《外交政策》杂志主编拉维·阿拉格瓦尔分析称,中美关系趋于紧张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利。对于依赖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国家而言,中美两大经济体都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他进一步表示,作为世界大国,中美应当致力于确保发展中国家拥有发展绿色经济的途径和资金。中国在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风能方面取得的进步令人惊叹。若中国能够不受美国限制,以较低成本将大量技术带到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人们想必会重新思考自由贸易的益处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前景。

(编辑:严玉洁 周凤梅)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