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瘫痪老人站起来!记者亲测“赛博朋克”康复神器

摄制/常曌宇 刘子恒 袁欣悦

纵览新闻记者欣悦

5月17日,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走廊里,67岁的脑梗后遗症患者卫国华穿戴着一套银白色金属支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缓慢迈步。他的女儿卫志琦边拿起手机拍照,边激动地说:“多亏了这个机器人,时隔一年,我家老爷子终于能站起来走两步了!”

这套看似“未来装备”的器械,正是市二院去年10月份正式投入使用的下肢步行外骨骼机器人。据市二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谈力欣介绍,机器人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患者动作意图,以每秒千次的速度调整助力模式;患者腿部每完成一次屈伸,液压关节便会精准提供支撑力,仿佛一位“隐形教练”在托举双腿。半年多的时间里,这个机器人已为近200名患者提供服务,其中85%的患者下肢肌力显著改善。

“你看这位林大爷,敢信他3个多月前还瘫痪在床。”谈力欣指着正在走廊上拄着拐杖缓步行走的70岁老人林延国笑着说,并主动上前询问起老人病情。“康复体验很好,日常生活都能自己完成了,感觉自己离正常人生活越来越近了。”林延国对下肢步行外骨骼机器人赞不绝口。

脑梗患者卫国华正在使用下肢步行外骨骼机器人进行行走(袁欣悦/摄)

记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了亲身体验。当黑色的安全带从胸腹到脚踝把记者固定在白色的机器上时,第一感受是“稳”——仿生学关节完美贴合人体曲线,坐着升到半空,也有满满安全感;启动后,机器人通过生物电信号识别行走意图,每一步都像被一双无形的手托起。不同于拄拐的被动支撑,更像与机器达成默契一同行走。

记者还看到,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医护人员还会通过智能App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智能APP实时监控,在使用机器人过程中行走的距离、步幅的大小、膝关节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反馈,患者行走之后还会生成他左右脚的生物力矩反馈。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用操纵面板调控步态,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市二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技师李辉介绍,这种精准康复的方式,不仅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大大提高了康复效果。

记者正在医生指导下亲身体验下肢步行外骨骼机器人(刘子恒/摄)

据谈力欣介绍,这台下肢步行外骨骼机器人适用于脑卒中、脊髓损伤、骨关节术后等12类下肢功能障碍群体。其三大突破性优势尤为突出: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的步态数据,精准把握患者实际的康复情况和效果;单次30分钟训练相当于传统康复3小时效果,肌肉激活度提升40%;通过机器人的支持、带动作用,患者实现直立行走,进而刺激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功能重塑。此外,由于步行训练需要康复师的陪同、矫正训练,以往可能每位病人一天只能训练1次,使用机器人辅助训练后一天可提升至2次及以上。

“下肢步行外骨骼机器人不仅是一件科技产品,更成为无数功能障碍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之光。”谈力欣说,目前医保基本能覆盖下肢步行外骨骼机器人的使用费用,“5月18日是全国助残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希望用医学和科技的力量,让‘站起来’‘走起来’不再是患者遥不可及的梦想。”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