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耀羊城 凝心聚力谱新篇——党的二十大以来广州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与探索

率先摘得全球首批“灯塔城市”称号,获评十大美好宜居城市,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出台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规;48个先进典型近期捧回“国字号”文明荣誉……放眼羊城大地,一个个文明成果呈现眼前,一幅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幸福画卷正徐徐铺展。

时代新风,徐徐吹来;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党的二十大以来,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思想引领夯实精神文明之基

一辆辆绘有红色木棉花和“书香羊城”标志的大篷车,成为2025年广州街头一道亮丽的流动风景线。从3月开始,“英雄花开英雄城”2025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大篷车巡展活动走进越秀、天河、海珠、白云、番禺等多个区,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

“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最擅长的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产业强区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主力军”……这些在“新时代我来讲”职工宣讲会上激荡的滚烫话语,于今年5月响彻广州。随着这场赛事拉开序幕,这个已连续开展三年的宣讲品牌,恰如一座桥、一束炬,让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热潮,在羊城大地生生不息。

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广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探索出多元融合的宣讲路径。通过文艺赋能、视频互动打破时空限制,借助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创新“宣讲+情景剧”“宣讲+山歌”“宣讲+快板”等表达形式,让市民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从越秀区“古越今秀大家说”宣讲情景剧展现奋斗景象,到花都区梯面镇“客家嫂”文艺队用山歌解读政策,再到增城区“老骥新声”宣讲队以快板宣传发展理念,广州始终坚持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将理论传播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广州举办“英雄花开英雄城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

老百姓在哪里,宣传阵地就延伸到哪里。广州以越秀公园为枢纽,有机串联越秀山周边8个文明实践阵地,打造环越秀山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升级改造大学城中心湖,有机融入岭南文化元素与学术特色,高标准打造广州大学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充分运用现有的315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与多家文明单位、高校、企业等合作共建的229个特色实践阵地,构筑起“全市覆盖、出户可及、群众便利”的文明实践阵地网格。如今,遍布羊城大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已成为市民群众强思想增本领“充电”的好去处。

从思想铸魂的深度引领,到文化阵地的立体构建,广州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理想信念的明灯在市民群众心中闪亮。

榜样示范激发向上向善力量

路遇断桥事故,南沙区的黄福林、唐群辉、王国梁三人化身拦车英雄,紧急拦停后方车辆,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面对同学口吐白沫、心脏骤停,广州大学四名研究生上演“教科书式”救援,为抢救一条鲜活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凡人微光闪耀羊城大地,无私大爱擦亮文明底色。在文明之城广州,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着好人好事,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源源不断涌现,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充盈每个角落。

“我奉行以奋斗的人生打动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以优异的品格塑造人。”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何镜堂院士用建筑记录时代变迁,以设计诠释人文精神,打破了国家标志建筑设计被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虽已耄耋之年,但他仍奔走在建筑创作和人才培养一线,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激励一代代年轻人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道德凝聚人心,榜样汇聚力量。广州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发掘推荐和学习宣传,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积极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截至目前,培育选树全国道德模范7人,超过全省半数;推荐评议“中国好人”191人,位居全省第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广州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率先在全省将师德课程作为必修课、开展师德师风全员考核,统筹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开展百名教师、百场微课、百个课题“三百”思政课示范活动,讲好开学第一课;加强家庭家风家教建设,连续8年开展传承弘扬“广州好家风”活动,2021年作为副省级城市唯一代表,在全国作经验交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壮大“羊城少年心向党”活动品牌,持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培育选树,自2018年起4人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191人入选省市“新时代好少年”。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漫步广州大街小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滚动播出,潜移默化地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截至目前,广州建成8万多个户外大牌、电子大屏、地铁灯箱等公益宣传载体,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导,并活化利用全市214处革命遗址,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

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广州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力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让文明之花在羊城大地竞相绽放。

精治善成绘就城市亮丽画卷

今年5月,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大地广场和吉祥广场正式开放,这片曾闲置荒废的商业开发用地,摇身变为45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既增加了广州老城区的公共空间,更让闲置边角地蜕变为“金角银边”,成为永庆坊片区更新中最鲜活的注脚,赢得市民游客的交口称赞。据统计,2024年以来,广州持续开展“社区绣花”行动,与“百千万工程”等工作任务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整合各类资金超6亿元、推动解决社区痛点堵点问题230余项、整治影响社区容貌环境问题5700余宗。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广州在“精”上做文章,在“细”上下功夫,从基层着手、从细处着手、从小处着手,不仅因地制宜开展老旧小区微改造、微提升,还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在点滴中细化为民服务“颗粒度”,多方共治、齐抓共管,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务质量,以“绣花”功夫让羊城大地文明成色更足、群众获得感更强。

——宜居提质,筑就幸福生活家园。出台全国首部城中村改造条例,率先探索“房票安置”“专项借款收购商品房用作安置房”等创新举措,近两年危房改造惠及92.9万人,用制度创新回应群众“住有所居”的期盼。从海珠湿地、恩宁路项目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到98%行政村达到省美丽宜居标准,城市与乡村的面貌焕新中,跃动着品质生活的脉搏,广州已连续5年入选国家城市体检样本城市,让宜居从愿景变为可感可及的现实。

——向绿而行,打造美丽山水花城。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绿化指标领跑超大特大城市,2024年空气优良天数、PM2.5浓度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钟灵毓秀的生态是花城广州的亮眼“底牌”。截至目前,全市建成1516个各类公园,563公里森林步道、近4000公里绿道。广州还着力推动“生态+”深度融合,打造丰富多元的绿色生活场景。此外,在十五运会开幕前,广州还将建成100条市级美丽河湖,向世界展示超大城市水环境治理成效。

广州建立了全国首个超大城市数字运维保障中心

——数字赋能,构建高效政务生态。率先实施全国首个超大城市统一数字运维改革,以“敢为人先”的魄力筑牢政务服务标准化基石。目前,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100%“全程网办”,“免证办”“指尖办”“自助办”“就近办”等创新模式多点开花,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跨域事项、便民服务加速“上云”,2024年“穗好办”移动政务服务总门户已整合超1.1万项服务,让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隐形翅膀”,为企业和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文脉赓续,擦亮城市人文底色。完成北京路等6大片区保护性改造,永庆坊、泮塘五约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复制经验清单,用“绣花”功夫守护城市记忆肌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升级焕新,让革命精神浸润人心;广州文化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岭南书院·隔山书院等文化新地标相继亮相,为城市注入鲜活文化气息。编制实施面向2035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文脉传承锚定长远坐标;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夯实数据基础;广州演艺交易会、羊城粤剧节等品牌活动接连举办,汇聚海内外艺术精华,让城市文化舞台愈发璀璨、艺术魅力持续彰显。2024年文旅场所接待游客2.5亿人次,同比增长6.4%,这份亮眼数据背后,是广州人文魅力的持续释放。从历史遗存的活化到文化地标的崛起,广州正以古今交融的独特气质,让人文之光成为最深厚的城市底蕴。

在羊城,文明创建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广州汇聚多元力量,激发共治热情,用“实”的功夫做足“细”的文章,绘就一幅新时代城市治理的亮丽画卷。

城乡融合文明新风劲吹羊城

在7434平方公里的羊城大地上,村域面积逾5000平方公里,占比超七成。广州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势,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构建起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补的文明融合新格局,让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浸润城市街巷与乡村田野。

——擦亮城市文明窗口,涵养现代文明气质。广州以机制创新激活城市文明活力,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城市文明建设”跃升。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统筹推进文明村镇、单位、家庭、校园创建提质,形成全域联动的创建格局。创新运用“科技赋能+群众参与”模式,打造文明创建无感监测体系、“随手拍”APP,通过“民呼我应”专栏与12345监督热线,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文明建设的参与者、监督者。

广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岭南书院・隔山书院”“文明(青年)夜校”等品牌扎根社区,“广州艺术季”“名家周末大舞台”等活动年均惠及百万群众,让精神文化生活触手可及。为迎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全市开展“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百场文明实践活动,从文明交通劝导到观赛礼仪培训,从网络文明倡导到志愿服务护航,让文明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推出“老城市新活力”丛书之“读五脉·懂广州·迎全运”,带你读懂广州的山脉、水脉、城脉、商脉、文脉。如今,行走羊城,斑马线前的礼让、公共场所的有序、邻里间的互助已成常态,现代文明正成为最动人的城市底色。

——厚植乡土文化底蕴,焕发乡风文明活力。广州深耕乡村文明沃土,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七大行动”激活乡风文明新气象。目前,全市21个全国文明村镇星罗棋布,1130个行政村实现省、市卫生村全覆盖,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生活垃圾超100万吨,乡村“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农房风貌提升行动勾勒羊城风情画卷,花都区塱头村引入公益组织打造“春阳台”文化微地标,实施“老屋唤醒计划”,让百年古村在保护中焕发新韵。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图景,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岭南风格文旅特色村镇串珠成链,让游客在稻田民宿里品乡愁、在古驿道上读历史。移风易俗新风拂面,“一约四会”与积分制引导村民革除陋习,2025年春节广州“小红包、好意头”随礼习俗刷屏朋友圈,成为乡风文明的鲜活注脚。

花都塱头古村 打造“春阳台”

“四好农村路”通村达户,1.2万亩乡村“四旁五边”绿化铺就生态底色,从化、增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个个“小整治”带来“大变化”,文明之花在田埂地头绽放,让乡村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更有“文明乡风”的内涵。

——织密城乡联动纽带,构建文明共生格局。广州打破城乡资源壁垒,让文明要素在城乡间顺畅流动、互促共荣。近300家文明单位与涉农区实践阵地结对共建,将人才、技术、资金“沉”到基层。全国文明单位广州联通与花都区共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整合278个实践阵地资源,让“数字文明”赋能乡村治理;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结对联动,增城、从化与惠州博罗、龙门共筑文明实践带,联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岭南遗产发掘,让跨区域文化交流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

城市的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延伸,“文艺轻骑兵”下乡演出、博物馆巡展进村寨、名师送教到田间;乡村的特色文化向城市反哺,农家美食节、非遗市集走进商圈,让城乡居民共享文明成果。这种“双向奔赴”的文明互动,正让羊城大地上的“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如藤蔓相缠,生长出全域协同的文明新生态。

从越秀城区的老街巷到从化山间的古村落,文明新风正从“点上亮”变为“全域红”。广州以城乡融合为笔,以精神文明为墨,在广袤羊城大地上绘就“城美乡靓、风清气正”的画卷,让文明不仅是城市的名片,更是百姓心中的幸福坐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注入深厚而持久的文明动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苏俊杰、莫伟浓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