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这家公司,员工“假装上班”,还得倒贴钱!

近日,在温州瓯海,一家名为“假装上班公司”悄然“开业”。在这里,“员工”每天需自掏腰包30元,才能过上“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活。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主动前来“求职”。


“假装上班”其实在工作


近日,记者来到这家位于一栋写字楼中的“假装上班公司”。进入办公区域,20多个工位整齐排列,部分工位上摆放着电脑。自媒体运营者小林正专注剪辑视频,隔壁的设计师小傅则盯着屏幕,认真绘制设计草图。

“在这里,其实没有人是‘假装上班’,而是真的在工作。”公司负责人蔡先生告诉记者,自7月21日起,他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招聘”公告,以每天30元的价格有偿提供工位,有需求的人群可以来“假装上班”。没想到帖子发出后,吸引了100多人前来问询,目前已有10多人来“上班”。

起初,蔡先生还有些担忧,会不会真有那么多失业的人过来“假装上班”。但随着前来体验的人陆续到访,他才逐渐意识到,这些人并非消极待业,而是主动寻找一个职场生活“缓冲地带”——一个让他们重拾工作节奏、感受职场氛围的空间。

设计师小傅就是其中之一,“家里人多事杂,咖啡厅太吵,自习室又静得不敢打电话。”小傅说,作为自由职业者,他不需要打卡,但渴望一个舒适且便利的办公空间,而这里正合适。

花费30元,可以享受到工位、网络、会议室等办公设施和场地,更重要的是,有种安静、有序的“上班”氛围。身边是做电商客服、自媒体运营、创业的年轻人,大家都在认真工作。“我看没人是在‘假装’,只是他们的单位不在这里。”

“‘假装上班’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假装’,一种还原职场环境的新型办公模式。”蔡先生说,现代职业对办公场所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比如经常出差外拍的摄影师,虽然不需要固定工位,但需要一个合适的场地接待客户;居家带娃的宝妈,也希望能有每天几小时安静、专业的空间处理兼职工作。

比起传统写字楼动辄要求年付租金的模式,“假装上班公司”提供按天、按周灵活租赁的办公方案,显然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闲置空间“再就业”创造收益



事实上,“再就业”的,不仅仅是这些前来“假装上班”的“员工”,还有蔡先生自己的公司。

蔡先生介绍,他的公司原本从事办公空间设计,为此专门打造了一个用于展示设计效果的实体办公区域。然而,该空间除短暂用于展示外,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他便萌生了将其对外租赁、创造收益的想法。

“一次出差去深圳,我偶然发现写字楼里有一整层在做‘假装上班’的项目。和那位公司老板聊过后才知道,他曾是失业者,最初只是借用别人的办公空间‘上班’,后来发现了其中的市场需求,索性租下一层楼,做起了‘假装上班’的生意。这让我深受启发。”蔡先生回忆道,“回来后,我就决定利用现有的闲置场地,尝试类似的模式。”

记者了解到,这类“假装上班”公司在北京、上海一带方兴未艾,许多运营者本身是自由职业者或小微企业主,他们利用闲置的办公资源,吸引有类似需求的人群,如自由职业者、远程工作者、创业者等。例如,北京一家律所将空置工位出租,而自媒体公司则提供直播间和会议室,供短视频创作者使用。

“这其实是一种双向的共赢,相当于给这些闲置空间找了‘兼职’,以我自己为例,开放‘假装上班’以后,不仅不会影响我原来的公司业务,还因为人员的流动和集聚,带来了一些上下游产业链的资源。”蔡先生说。


一种新型就业辅助模式



温州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张一力表示,“假装上班”公司的兴起,折射出当前就业市场的压力与职场人群的普遍焦虑。它既是对传统雇佣关系的一种调侃式回应,也是灵活就业时代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型就业辅助模式。

尽管这一模式看似带有“无厘头”色彩,但它实际上为失业者提供了过渡空间、心理慰藉,甚至可能带来职业转机。从本质上看,这属于办公共享经济的一种延伸形态,在欧美等国家已较为成熟。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创业形态正加速分化,办公方式也逐步从集中化向分布式协作演变。

张一力建议,政府应通过补贴、补助等政策工具,精准扶持共享办公等新兴就业支持模式,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活力。调研市场需求,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提供法律咨询、融资对接、财税指导等一站式服务,提升创业成功率,推动“假装上班”类空间与职业培训、创业孵化深度融合,真正成为促进就业、助力转型的“跳板”。

记者许雅晶 实习生 邓昕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