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博物馆的爱正在“升级”

杨雪梅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2024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其中,三组数字既展现出博物馆事业的蒸蒸日上,又显示出国民文化消费正在经历结构性升级。一是截至2024年底,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二是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平均每一个人一年去过一次博物馆;三是2024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平均每家博物馆一年举办3个以上的展览。去博物馆看展,已成为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7046家博物馆中,值得注意的是,县域博物馆覆盖率达80%。“小而美”的山东青州博物馆新馆开放两年以来,接待海内外观众400多万人次,这个数字与国内不少省级博物馆不相上下,彰显了观众“为一个展奔赴一座城”的热情。新建的湖北襄阳市博物馆,得益于一系列考古收获,可以展示从旧石器时代到清代不断代、无缺环的通史,成为这座城市人们最爱的文化地标之一。

在14.9亿人次的观众中,青少年的数字占比令人欣喜,达到3.59亿。中国国家博物馆18—30岁观众占比近50%的数字统计,从一个角度支撑了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等方式,改变叙事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吸引年轻观众。他们愿意为自己的所爱“埋单”,各种“出圈”的文创产品便是例证之一。

更多博物馆努力打造“观众友好型”博物馆,分层分类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更多城市致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让观众与城市的连接更加持久。比如,上海博物馆东馆设计了多入口、多路径、多角度的参观方式,强调“文物只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加上观众的体验才构成展览的全部”。在去年尝试“博物馆月活动”的基础上,北京市今年将其升级为“博物馆季”,以国际博物馆日为起点,力求将展览的温度与热度持续到国庆节后,着力打造新型“城市节日”。

博物馆的建设,说到底是我们国家文化建设的缩影。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馆正成为既能溯源文明长河,又能回应时代呼声的文化场所。它让观众热爱中国,让世界看见中国。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4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