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不该有“骗局”,教育更不是生意
□陈语彤(西南大学)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考研培训机构晒出“战绩”,以“高分上岸”“独家资料”“保过协议”等吸引考生。记者调查发现,火爆的考研培训市场背后暗藏重重乱象:从精心设计的招生陷阱,到令人担忧的教学质量;从混乱的办学资质,到艰难的维权退费过程,不少考生花钱报了班,没想到却掉入了无底洞。(5月10日 《法治日报》)
盗版网盘资料被包装成“考研秘籍”高价出售,所谓的“保过班”收钱后便卷款跑路,培训班中的“学长学姐”更是真假难辨。诸如此类的考研骗局屡见不鲜,有些商家正是看准了考研学生迫切上岸的心理,将教育培训变成了为自己牟利的工具。
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图书馆里随处可见的考研资料,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上岸攻略,无不昭示着考研竞争的激烈以及考生心态的焦虑。不少商家利用学生“花钱买安心”“别人买了自己不能落后”的心理,把盗版课件宣传成“独家秘籍”,将工作人员包装成“名校导师”,甚至用“不通过就退费”的话术,让高价课程看起来物有所值、稳赚不赔。然而,一旦出现问题,学生们就会陷入维权困境。合同里暗藏霸王条款,维权又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学生最终往往只能自认倒霉。
乱象背后,是监管的滞后与缺位。考研培训的“捞金”门槛究竟有多低?只需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在社交平台发布几篇虚假的“上岸心得”,无需办学资质,便可直接开门盈利。更令人揪心的是,不少学生即便识破骗局,仍抱着“万一有用”的侥幸心理,甘愿冒险一试。对于学生而言,当无法从其他公开渠道获取所需信息时,这似乎成了无奈之举。当正规渠道的信息不够透明,学校提供的指导难以满足需求时,这些所谓的上岸指南就成了他们眼中的救命稻草。
治理乱象不能仅依靠学生努力甄别,也不能只依赖事后查处,而应多管齐下,维护整个教育市场的公平秩序。盗版资料本质上是侵权产品,部分考研机构还涉嫌虚假宣传、胡乱收费等行为。对于这些违法犯罪行为,需要教育部联合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协同治理,整治查处隐藏在社交平台、网盘群组里的无资质机构,同时为考研学生建立有效维权路径。与此同时,电商平台不能对此视而不见,需加强对上架商品的审核机制,对于使用“保过”“押题”等明显夸大宣传广告词的商品,应予以辨别、提醒甚至下架处理。当然,高校也应承担起相应责任,为学生提供切实的考研帮助,及时公开参考书目和相关课程资源,建立官方辅导渠道等,让考研学生不再盲目寻求帮助。
说到底,学生愿意花钱买课,买的是对商家的信任和对上岸的期待。只有严厉打击此类乱象,才能切实维护学生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