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治理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 健
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顶层设计走向基层实践,通过重构社会关系网络、激活文化基因密码、再造利益共享机制,在微观场景中培育具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态。这种转变表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和微观基础。
多元共治:创新民族事务治理的实践路径
基层治理的创新,体现在将制度设计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激发各族群众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探索形成各族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自治模式。要充分整合信访、司法、政法等多元力量及载体平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治理。例如,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齐心协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社会稳定平安家园,通过创新实行农村社区家庭“五户四联”制度,建立家庭联户组,致力于实现邻里守望、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再者,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可为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例如,百色市乐业县搭建基于AI技术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通过VR、AR等技术,让各族群众身临其境体验多民族的璀璨文化。
文化浸润:培育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土壤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南宁市兴宁区“场景革命”将文化认同培育从说教式灌输转变为沉浸式体验,当二十四节气花灯与3D光影秀在古城街巷交织,当剪纸、投壶等传统技艺转化为互动游戏,文化传承便突破了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方式。这种创新暗合了文化记忆理论——通过身体感知与空间体验双重刺激,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认知层面深入情感层面。这些活动看似平常,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识,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生活细节中生根发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正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传统节日转化为文化共鸣,民生服务传递共同体温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成为各族群众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依归。这一进程需要持续的制度创新、文化涵养和社会建设,使“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在基层治理的土壤中扎根,最终实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图景。
〔作者单位:中共广西区直机关工委党校。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提升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于广西的实践(项目编号:GZDZ202501);2025年广西统一战线智库课题(ZKZX202507):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提升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研究〕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