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山海的地铁”驶近:深惠城际大鹏支线首个区间隧道贯通

南都讯 记者 谢宇野 被誉为“看海城际”的深惠城际铁路大鹏支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蓝图变为现实。截至2025年8月,这条承载着深圳东部发展希望的交通大动脉建设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全线新建的5座车站主体结构均已实现封顶,盾构掘进等关键隧道工程完成率超过85%。
深惠城际大鹏支线是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圳市“东进战略”的关键落子。线路起于龙岗区的龙城站,途经坪山区,最终深入大鹏新区腹地,止于新大站,全长约39.4公里,全线采用地下敷设方式,设计时速高达160公里。全线共设龙城、坪山、燕子湖、葵涌、大鹏、新大6座车站,计划在未来与深惠城际、深大城际等多条轨道线路无缝衔接。
攻坚克难:在“蜂巢”上建车站
作为一条深入复杂地质区域的地下工程,大鹏支线的建设过程充满了挑战。据承建方中交集团等单位介绍,项目沿线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尤其是被称为控制性工程的葵涌站,地处深圳岩溶地质最发育的区域之一。施工团队在勘探中发现了约1100个大小溶洞,其中部分垂直高度超过5米,被工程专家形象地称为“在蜂巢上建车站”。
为确保工程安全与质量,建设团队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和工艺,通过精密的BIM建模、超前地质钻探和动态调整施工方案,成功克服了重重困难。2025年8月,随着最后一座新建车站——葵涌站的顺利封顶,以及多个盾构区间的贯通,项目已经从主体结构施工为主,逐步转向轨道铺设、设备安装等站后工程阶段,为全线按期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局之路:终结“美丽大鹏的交通之痛”
长期以来,交通瓶颈是制约大鹏半岛发展的最大掣肘。作为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大鹏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但每逢节假日,“华山一条路”的交通现状便导致主干道变为巨大的“停车场”,严重影响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体验,也限制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大鹏支线的建设,被视为破解这一困局的“金钥匙”。线路建成后,从龙岗中心城、坪山中心区到大鹏半岛的时间将被缩短至30分钟以内。届时,市民可以通过轨道交通网络,从福田、南山、宝安机场等核心区域便捷地抵达这片“深圳最后的桃花源”。这条城际铁路不仅是一条通勤线,更是一条旅游线、经济线和发展线,将彻底改变大鹏单一的陆路交通格局。
观察与评论:轨道交通引领下的区域价值重塑
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的意义,远不止于增加一种交通方式。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整个深圳东部乃至大湾区东岸城市格局的重塑。
它将“景区”变为真正的“住区”。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大鹏成为许多深圳人向往的栖居地,但不便的通勤是最大的阻碍。轨道交通的确定性、准时性和高效率,将极大拉近大鹏与城市核心区的时空距离,为区域导入更多常住人口、创新人才和高端产业提供可能,推动其从单一的旅游地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性城区转型。
它将引爆“轨道+旅游”的新模式。可以预见,未来大鹏支线的各个站点,特别是葵涌、大鹏、新大等站,将成为新的游客集散中心。围绕这些站点,将形成集交通换乘、旅游服务、商业消费、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站城一体化”枢纽。游客可以轻松地“搭城铁去看海”,这种高效、绿色的出行方式将极大提升大鹏旅游的承载力和服务品质,推动旅游业向更高层次、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它将加速深圳都市圈的内部融合。作为连接龙岗、坪山、大鹏三大东部辖区的快速通道,大鹏支线将有效强化各区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它不仅服务于深圳市内,更通过与深惠城际主线的连接,将惠州等大湾区东岸城市更紧密地纳入深圳的辐射范围,为深惠同城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总而言之,深惠城际大鹏支线不仅是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更是撬动区域未来发展的战略杠杆。随着列车呼啸而来的日益临近,一个交通更流畅、产业更兴旺、生态更优美、生活更便捷的深圳东部新格局,正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