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林镇笠渎村法律顾问潘威:一片菜地的“法治调解课”

清晨,笠渎村的菜地里飘着羽衣甘蓝的清苦味,62岁的张婶握着锄头站在田埂上,脸涨得通红——她家刚出苗的羽衣甘蓝被隔壁李叔的芹菜梗“挤”了半行,两人正隔着田埂争得面红耳赤。“这地界是我家的!去年你家芹菜就占了两尺,今年还来!”张婶举着锄头喊,李叔也不甘示弱:“谁占谁的?你家去年把埂子挪了半米!”眼看争执要升级,村口的大喇叭突然响了:“张婶、李叔,潘律师来了,有话好好说!”

来的是官林镇笠渎村法律顾问潘威,刚接到村主任的电话,他立马拿着公文包赶来。潘威扎根笠渎村两年,熟得像村里的老邻居——他知道张婶家的羽衣甘蓝是要送到城里超市的“抢手货”,也清楚李叔的芹菜梗是给小孙子做辅食的“心头宝”。“先别急,我去拿土地确权证书。”潘威蹲在田埂上,从公文包里掏出两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用手指着地图说:“张婶家的地东至田埂,李叔家的西至田埂,这是当时分地时定的,当时还有老会计做见证。”他又站起身,沿着田埂走了一遍:“你们看,这埂子上的老槐树还在,去年张婶家挪地时,我还提醒过要保持原边界。”

张婶的脸微微红了,李叔也挠了挠头。潘威趁热打铁:“都是邻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张婶家的羽衣甘蓝要卖,李叔家的芹菜要吃,不如商量着把埂子修直,以后互相帮着浇地?”张婶想了想,说:“我家明天要摘羽衣甘蓝,李叔要是帮着挑到村口,我就把埂子挪回去。”李叔笑着说:“行,我家小孙子还爱吃你家的羽衣甘蓝呢!”两人握了握手,潘威也笑了:“这就对了,远亲不如近邻,有问题找法律,别伤了和气。”

当天傍晚,潘威坐在笠渎桥边的石凳上,看着张婶和李叔一起修田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作为笠渎村的“法治管家”,他知道这样的矛盾还有很多——比如薛家渎新桥边的宅基地纠纷、滨湖村的养殖合同问题,但他更知道,只要用真心、讲法律,就能把“鸡毛蒜皮”变成“邻里佳话”。